学校新闻

学校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学校新闻

【院长访谈】专访信息工程学院(大数据学院)院长鲍蓉教授

来源:信息工程学院 宣传部 李咏/文 刘连启/图编辑:陆泽歆时间:2020-10-30浏览:6501

信息工程学院: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
——访信息工程学院(大数据学院)院长鲍蓉教授

校报记者:鲍院长,您好!学院近几年发展迅速,教学科研成果丰硕,人才培养卓见成效,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学院的整体概况。

鲍蓉院长:信息工程学院自办学以来,乘着信息领域飞速发展的东风,聚力改革创新,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。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、电子信息工程、软件工程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5个本科专业。其中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评江苏省重点专业、江苏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,入选教育部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。学院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2个、江苏省工程实践教育示范中心1个,江苏省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。2020年荣获“徐州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”。

校报记者:请您围绕学院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,谈一谈学院在人才培养、师资队伍、教育教学、科学研究、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工作的特色和取得的成绩。

鲍蓉院长:“十三五”期间,信息工程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,始终坚守“学科交融、理实一体、开放合作、协同育人”的建设之路,落实“更新、更快、更大、更实”的“四个更”发展理念,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。

一是人才培养彰显“更新”。信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,而我院正是培养新时代信息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地。近几年来,学院深入学习和实践工程教育认证的“OBE”理念,不断推进专业教育持续改进。深入探索“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”的人才培养模式,学院3个专业入选“江苏省软件与服务外包嵌入式人才培养”项目。通过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企业课程,企业工程师授课,边教边学边练,有效缩短了校内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用人需求的差距,打通了学业与就业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衔接。

学院与美国国家仪器(NI)共建国内首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。我们还通过设立学科兴趣小组和企业工作室,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。近年来,学生在“挑战杯”、“互联网+”、ACM程序设计竞赛、电子设计、物联网、机器人、信息安全等学科竞赛中获近百项国家级奖项,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明显提升。

二是师资队伍追求“更大”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”要求,近年来,学院牢牢抓住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,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。

学院着力实施青年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,加快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进程。通过“内培”与“外引”同时发力,“十三五”期间共引进博士等高级人才十余人。同时,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,学院设立专项资金,对教师外出进修、学术交流提供资助。如今,学院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三分之一,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,成为优秀的教学科研骨干。

目前,学院拥有江苏省“333工程高层次人才”、江苏省“双创”人才、江苏省“青蓝工程”学术带头人、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省市级各类人才10余人,建成一支素质优良、结构合理、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。

三是科技创新突出“更快”。互联网快速普及,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。多年来,学院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机器学习与图像处理、无线通信、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应用研究,已形成了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。然而,面对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,学院又该如何应对?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,我们坚持认为,必须不断学习跟踪新技术,寻求新的学科交叉点,开拓新的创新应用领域。

近年来,学院充分利用江苏省“智慧工业控制技术”重点建设实验室、江苏省“智慧物流云平台技术”工程实验室和多个市级科研平台,加强学科人才团队培育,带动学科发展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,获批江苏省科技技术奖等多个奖项。

四是服务地方注重“更实”。科研服务要做到“脚踏实地”,这句话一直是我们的追求和践行的目标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我们鼓励教师从校园“走出去”,将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结合起来,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让科研成果服务于具体社会生产实践。近年来,多名教师入选江苏省“双创计划”科技副总、担任江苏省“科技镇长团”成员。我院还通过深化校企合作,与智慧徐州云计算中心、江苏昂内斯电力等多家企业共建产学研实习基地。面向地方经济发展,与徐工信息、金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,开展科技研发、成果转化、技术培训等服务,让科技成果落地开花,服务社会发展既接地气,又有实效。

校报记者:新时代,新目标,新追求。关于学院未来“十四五”发展,请您谈谈思路和规划。

鲍蓉院长: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,“十四五”期间,学院将再次按下“加速键”,教学夯实基础,专业深挖内涵,科研错位发展,高质量培养服务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。

一是夯实人才培养基础。回归基础本位,加强课程建设,强化专业特色,深化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。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,持续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,更为科学地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,力争1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。

二是提升学科专业内涵。根据产业学院建设标准构建校政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、新机制和新平台,建设ICT工程技术中心、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和大数据产业学院。强化学科融合与交叉应用,突出特色发展,力争获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建设点。

三是打造科技创新特色。我们将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,围绕车载通信、路联网、交通大数据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,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。

图为鲍蓉院长接受校报记者专访

返回原图
/